看到大陸網友寫的慈母多敗兒讓我想到一句台語俗諺「嚴官府出厚賊,嚴父母出阿哩不達!」
他說沒聽過,問我這句話的含義,讓我想了老半天,不知道該怎麼把這句台語翻成國語而做出最好的解釋?
整句是「嚴官府出厚賊,嚴父母出阿哩不答」(台語)
意思是官兵管的嚴小偷會多(官逼民反)
父母管的嚴教出來的小孩品格會不好(叛逆)
意思差不多是這樣
感謝酒鬼伯伯的搜尋
書名:臺灣趣味諺語小百科
索書號:J 539.9232 1155 v.3 第114頁
我是這樣回的,不過事後又一直在想,這樣的講法對嗎?
雖然對我來說台語根本就是我的第一語言,可是要把台語適切的翻譯成國語,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,再加上風俗民情的不同,台灣的閩南話跟內地的閩南話說法也不盡相同,看來翻譯這行業真不是普通人能幹的,要翻譯兩種語言,對兩種語言除了了解、精通以外,還要再加上當地通俗語的瞭解才行。
以前擺攤時,隔壁大姐是福建姑娘,雖然我們聊天會用台語講話,可是偶爾還是得穿插一些國語做解釋,因為我說的閩南話跟他的閩南話就不太一樣。
不要說跨國界,光是小小一個台灣,閩南話就有好多樣貌,除了口音這一大問題以外,說法也不一樣!
肝璉我吃的好好的怎麼到了台中變成隔間肉?茄子好好吃中部管他叫紅皮菜,我第一次聽到還以為是在說另外一種菜「紅菜」(紅鳳菜)咧!
小時候我鬧過一個笑話,有次去我媽娘家,跟那邊親戚小孩騎「孔明車」出去外面野,回來時那邊的大人問我們騎「鐵馬」去哪玩?
我傻傻的說,沒有啊!我騎腳踏車,哪有騎馬!
在那之後我還是一直叫腳踏車為孔明車,因為我從小就是這樣子講的,一直到長大出了社會,我才真正體會到這種南北大不同的差異,然後慢慢的學會其他不同講法的相同意思。
而台灣跟大陸呢,隔著一條長長的黑水溝,閩南話的說法又更不同,當然他們的閩南話才是正統出身。
台灣因為經過日本的統治,那個年代的人都必須學日語,之後很多話就再由日語傳成台語了,像是國語「打火機」台語的「賴大」,就是直接由日語的「ライター」來發音,然後日語發音其實是英文「lighter」的直接發音成為一個新的外來語日文,再流傳到台灣成為閩南話新詞。
這樣的語言流傳,如果我沒有學過日文,我不會知道,因為大人都管打火機叫賴大,我就一直叫那是賴大,我也一直覺得這就是台語說法,很正確沒錯,我認為這是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就是這樣講的。(日文的外來語一直是讓我很頭痛的一圈……,因為到最後還是要會英文才行!)
幾年前開始,台灣的小學竟然要開始學「閩南話」跟「客家話」了,我看到他們的課本,說真的要我照著上面的英文發音方式來唸,我根本就唸不出來,鬼才看的懂啊!我連kk音標都學不會了,還看什麼鬼!
而且我看他們課本裡會把同一種東西的各地唸法都寫出來,我想小學生真的能搞懂那麼多嗎?除了一開始就要學的ㄅㄆㄇ以外,後來還要學ABC,接下來白癡的教育局竟然要他們連閩、客話都一起學了!
我很不認同這種做法,因為既然是母語,他就不會消失!當初兩蔣時代禁說閩話,我的母語還是堅強的活著,而且花開燦爛,我的台語很輪轉!並沒有因為國小時說一句要罰五塊的陰霾而讓我母語消失,你活在什麼樣的環境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。
越扯越遠了,本文並不想討論現在的教育!
請問「嚴官府出厚賊,嚴父母出阿哩不達!」有沒有更好的解釋說法呢?